地推吧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钛媒体】拒绝粗暴推广,「一对一地推」这事可行吗?

媒体报道 2016-03-24 15:53:45

地推挺招人烦的,尤其是当你知道那些手拿传单的人只不过是在用小恩小惠诱惑你去注册一个下载之后永远不会打开的APP。
钛媒体在线栏目有一期关于地推的图片报道《一名职业地推的自白》,让我们看到了行业中诸多无奈的真相。地推只不过是创业公司为了KPI耍的小把戏,通过优惠来完成用户拉新——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这样理解,那恐怕这样的地推事业终将死于平庸。
我们注意到的这家公司“地推吧”(该创业项目由钛媒体·我造社区推荐),就一心想在地推领域搞出些名堂,但他们创业的契机与“KPI”无关,而是基于对智能手机零售点的观察。地推吧的创始团队成员曾经在那里做项目推广,发现许多智能手机的新用户在刚拿到手机时一片茫然,不知道该下载哪些适合自己的APP。
既然用户对于发现新APP的需求确实存在,何不针对不同人群,向他们安利适合的软件呢?
他们开始根据人群把把地推场景分为社区、购物街、加油站等人员流动点,地推人员穿上统一的工作服,一对一问答讲解推广。
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效率很低,却是创始人张斌眼中“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信任危机频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中,更需要工作人员对于产品的模式,功能、解决的用户需要及投资背景进行耐心讲解,“之前很多的推广都太粗暴”,张斌说。
对推吧的工作日常也随之变得“流程化”,“方案化”,在接到推广需求后,根据产品,找到精准场景与精准用户是决策层需要完成的第一步,接下来则要靠的是数以万计的地推人员的“苦口婆心”,因此,基层地推人员的质量与数量成为决定地推效果的关键,“地推吧”也顺理成章地在员工问题上开动脑筋,他们把团队根据来源分成三类:
一是“自建”:每个城市自建一个地推团队,主要负责探索最优的地推方案,人员主要是全职+兼职的方式组成;
二是“孵化”:针对有资源,有人力的团队进行孵化,例如物业公司,旅游景点,步行街店铺等;
三是“合作”:向第三方地推团队或公司提供服务,吸引他们来合作。
员工招进来还不算完,要经过一番培训与考核,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地推战士”。
如果横向对比线上推广与线下地推这两种方式,前者可能是任何对“名声”有野心的大小公司都不会错过的方式,而后者呢,由于地推工作者常常以一种窘迫甚至敷衍的状态出现在大街小巷,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地推”不那么光鲜的印象,恐怕地推吧想改变的也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不光鲜,他们想培训出专业化的地推团队,让数量从现在的几万发展到几十万。
尽管一对一的地推方式还需要经过市场验证,但地推吧的思路还是很有趣的。想想那些在火车上像说评书一样推销毛巾的大叔们,以及那些在世纪初跑来你家聊“安利”的阿姨们吧!继承了这些优秀营销基因的孩子们,在互联网时代,又多了一个健身房、英语机构之外另一个可以投靠的“梁山”——地推。
我要推广 我是渠道 地推吧